华夏小说网>网游竞技>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七百二十三章 营造司
    朱慎锥准备升徐宪成的官,这个想法早就有了,作为自己的小舅子,或者说外戚,徐宪成的能力朱慎锥再清楚不过,而且在之前的山东兵变中徐宪成就立下大功,不久前的长城之战,徐宪成让李信带着山东军支援,战后徐宪成同样有大功在身。

    凭借着这些功劳,徐宪成升官毫无问题,何况徐宪成的出身也无可挑剔,他不仅是正牌子进士,还是复社的创始人之一,更被称为复社七公子中的第一人。

    虽然复社建立于江南,其政治观点和东林党颇有相似之处,不过复社不等同于东林党,相比东林党复社更为激进,也更有朝气。

    其实说起最初的东林党何尝也不是如此?东林党书院初建的时候,东林党人也是心怀天下,以复兴大明为己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林党内部发生了变化,因为东林党人各自的背景再加各方面的影响,使得许多东林党人不可避免地堕落腐化了,东林党也从一个革新的政治团体演变成为了一个争权夺利,代表南方世家大族和士绅阶级的代言人。

    但现在的复社还没蜕变的到这种程度,复社中诸多年轻学子尚有一腔热血,更心怀忧国忧民的想法。他们中许多人固然有些天真,又有些不切时宜,可不能不承认复社在理念上思想是进步的,许多见解也是好的。

    一直以来大明的文官群体都是皇权最大的敌人,历代大明皇帝和文官集团的争夺始终存在,可除了最初的朱元璋、朱棣和明中期的嘉靖皇帝外,其余各帝都在和文官集团的争斗中落入下风,许多皇帝甚至还死得不明不白,不得不说文官集团力量的强大。

    早些的就暂且不提了,就说天启皇帝吧,他握着魏忠贤这把“利刃”差一点就彻底解决了东林党的问题,而且利用魏忠贤以阉党的名义在朝中组建了强大帝党一派,从而占到了斗争的上风。

    可惜天启皇帝最终还是没躲过暗算,和他的前辈正德皇帝一样莫名其妙落水,又莫名其妙地去世。天启的死疑团重重,这也是朱慎锥入皇宫以来小心谨慎的缘故,偌大的皇宫内杀机四伏,谁都不知道暗中是否有一双甚至更多的眼睛盯着自己,找寻着机会向他下手呢。

    天启死后,崇祯皇位上位,魏忠贤垮台,后来的事谁都清楚,大明沦落到之前的地步和东林党和文官集团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当然崇祯皇帝根本没有为君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两者相加,这才使得大明国力快速衰败,各地叛乱四起。

    现在朱慎锥掌控朝政,明显感觉到了文官集团的强大和威胁,他虽然拥有自己强大的新军,再用王晋武等人掌控了兵权,安抚了勋贵,还拉拢了一些不属于东林党的臣子,可仅凭这些依旧不够,这些东林党人干实事不行,找你麻烦确是一把好手,就和一群讨厌的苍蝇一般,在你最不愿意的时候经常会跳出来嗡嗡叫。

    之前朝堂上针对协理京营戎政和辽东战事就是这样,如果不是朱慎锥早就有了准备说不定就被他们弄了个措手不及,虽然这两件事一件已让东林党落了空,而另一件如今时机也已成熟,估摸着辽东那边很快就会传来消息,可朱慎锥心里却清楚,在国家大事上总是用这种手段不是正途,要瓦解和削弱东林党在朝堂的影响力,改变文官集团的结构,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内部做起,所以近些年来名头颇为响亮的复社就入了朱慎锥的眼。

    复社中有些人过于靠近东林党,甚至可以说脚踏复社和东林党两条船的不是没有,比如在京师为官的吴伟业就是这样的人,他虽是复社成员,却也是东林党人,之前因为礼制叫嚣的人中就有他在。

    但真正为国为民者也有,比如同为复社七公子之一的陈子龙就是一个,此外复社的创始人之一的张采也是一个能臣,为人正直心怀百姓,同张溥并称为“二张”在复社的威望极高。

    此外还有侯岐曾、顾炎武、黄宗羲这些年轻人也都是才俊,他们心有热血,胸怀天下,如今还没受到东林党那些腐朽的影响,虽在文章言语中有些激烈和不切实际,可从本质来说并不算坏。

    这些人在朱慎锥心中都是可以拉拢的,而且徐宪成和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交情,把徐宪成召回京师,利用徐宪成在复社中的影响力从复社中挑选些人为己所用,不仅能弥补自己在文官集团中的不足,也能借此压制东林党,避免东林党在朝堂的影响过大。

    这么做的关键人物就在徐宪成,而对徐宪成的性格和能力朱慎锥还是很放心的。

    虽然徐宪成是复社七公子之一,可他却是一个实干派,当年他入复社说起来也是阴差阳错,但在政治观点上却不赞同类似东林党的那一套,并且对于二张之一的张溥在创建复社初期提出的所谓“复古”政见也不赞同。

    早在求学前,徐宪成就受了诸多朱慎锥的影响,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对诸多事务的判断更为理智,而且徐宪成也不认为东林党包括有些复社人员的夸夸其谈和想象中的“复古”就能救这个国家,历史是一直在发展和变化中的,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天下早就变了,几百年前甚至两千年前的规矩怎么可能拿到如今来用?这不是瞎扯淡么?

    正是因为徐宪成的政治观点和不少复社成员有所不同,所以徐宪成虽是复社七公子之一,但他为官以来很少参与复社的活动,反而因为他的官职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他在复社的地位反而越来越高,许多复社成员一谈到复社七公子,首先就会把徐宪成摆在重要的地方,这种情况也让徐宪成有些无可奈何。

    但不管如何,复社内部赞同徐宪成的人也不是没有,所以让徐宪成来做这件事是最恰当的人选。后世有一句俗话说的很好,就是“用魔法来打败魔法”,东林党和这些文官集团最根本的基础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放到道德至高点来指点江山,批评皇帝,意图以文官来掌控天下,从而获得利益。

    既然是如此,那么用类似的方法以彼之矛攻其之盾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假如复社中有不少人能通过徐宪成的拉拢为朱慎锥所用,同样也是一件好事,朱慎锥现在正是缺人的时候呢。

    徐宪成是在高迎祥押解至京的第三天抵达的京师,在之前徐宪成的山东巡抚之职已由李信接替,李信的能力绝对没有问题,能文能武而且他原本的官职也不算低,在长城之战大胜后又立下了功劳,再加上他本就是徐宪成的副手,山东巡抚由他接替最适合不过。

    不仅是徐宪成来了京师,就连孙元化也来了,孙元化这人虽然当官不行,但不代表他没有能力。在朱慎锥看来,孙元化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官员,让一个技术官员干技术的活自然没问题,而且他对于火器的研究能力在这个时代是顶尖的,这样的人才让他主政一方甚至领兵打仗完全是用错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