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也甚感意外,竟然在这麽不起眼的角落发现熟悉的景物──你猜在哪里?──竟然在邮务办公室外的玻璃橱窗里,摆满纪念明信片,而上头的印刷照片就是我正寻觅的哥德式宅邸──有不同角度拍摄的模样。由此判断:那座城堡似建筑曾经是观光景点。说来真不可思议──可印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幢在灯火阑珊处。你说得贴切至极──邮务处那边是挺Y暗的,没注意还以为荒废已久呢!唯见里头两意兴阑珊的职员,打哈欠发闲!随後就让我碰见正出勤的邮差,将一麻布袋装上机车,而後驶向反方向,出村子。实在巧合。没错。我不费吹灰之力──甚是有些後悔搭讪了两位乡巴佬,浪费许多时间──就找到照片上的老宅。这就近一看,果不其然──确实就是相片上的样子。唯有一点是相片上并未捕捉到的。是什麽?相片或明信片上头均未摄入围墙,它圈围起整个大宅,形成一道城墙,彷佛将村子隔绝於外。说来奇怪:对b外头闽南式的建筑风格,西洋风格的大宅应该才是外者才对;竟有喧宾夺主之嫌,将本土味的景物拒於墙外。挺新鲜。唯门口是铁栅门围起,口宽容两台厢型车身通过有余。目测嘛……占地挺广的,就是一下子涌入两、三百人,宽绰有余。挺大的。对。除了主建筑,两侧还有两栋稍矮的楼──形成类似三合院的复合结构。门口处有类似守卫亭的亭间,里头坐有一人,眼神锐利地看守着。你猜怎麽,他正好与我对上眼──而我并不胆怯,回敬过去。我甚至鼓起x膛──当时不太确定哪来的胆量敢这麽做──向他走近,隔着栅栏对里头喊话:「不好意思,」我藉两掌裹着两侧嘴角,大声公似的,喊着,「这里开放参观吗?」他眼神变得严厉,凶狠狠清了清嗓子:「你g嘛!」标准国语,都市人腔调,「这里是私人土地,快走开!」我并未被震慑,镇定接着说:「什麽时候的事情?」「什麽什麽时候的事情?」他态度变得更加严厉,「这里一直是私人土地,知道了还不快离开。」他怒道,彷佛熟悉赶跑外人,一贯威慑的表情。尽管如此,我仍旧未被迫退,只是站在原处,双臂交叉在x缘,与他瞪眼。「快走开!」他并不Si心。「只是看看,没别的意思。」我不以为意地说。此时,有一管家似的男子走来。警卫脱帽向他恭敬鞠躬。他俩讨论什麽,我仅能捕捉到只字片语。「……客……傍晚会到……车……进来……准备一下……」管家说。警卫点头,随後将挡车杆升起──铁栅门仍紧闭──并走到另一头将三角锥稍稍挪开。而後走到楼旁空地──那里区画了整齐白线──将方格里的三角锥逐一挪开。他并未让我默默观察,管家挪进我的视线,恰挡住警卫的方向不让我继续看。「请问有事吗?」他提问,语气和缓、举止斯文。「想请问你,这栋建筑?」「你是?」他并没有失了礼貌,针对我的提问,耐心解释这栋大宅的历史。「这块地原先预计盖别墅群,然後规划成渡假村,但开发商倒了。我们就把这边整个买下来,外面再加一道围墙。」他侃侃而谈。简而言之,这栋像城堡的建筑原先是别庄,只是後来没人用了,他的主人──「主人们」,他是这麽说的──就把它买下来,成为活动聚会的场所。我问他:为什麽盖在这边,其他更好的地皮bb皆是。他解释道:这栋建筑经历七、八零年代经济起飞的时代,而当时便有有钱富豪突发奇想,计画在这里盖豪宅,甚至发展有钱人俱乐部,供大财团的董事、政要、富商、名人之类的,平时躲债、避险、密商、偷情──「偷情」他讲得很含蓄;他是说:「与nVX友人幽会」──随後,经济泡沫化,起事的富商跑路了,建商也g不下去了,这里就荒废。岔开一下话题。他本人并未对西洋风格的设计理由着墨太多,不过我倒是自有假设。你该知道七、八零年代的有钱台湾人,他们花一辈子赚钱,趁着国际情势转向,好不容易逮到机会海噱了一笔──有些富豪并不是接受过特别高的教育,他们可能小时候就辍学到小工厂打工,好不容易爬到高位子,或自己经营起生意,碰上毕生难得机遇发了大财──容我直讲吧,我也讨厌拐弯抹角的:总之他们就是没有文化素养的暴发户。当时流行「西式建筑」──管他的,就抄回来吧,反正老子有钱。如是心态,就在这鸟不生蛋的「人间仙境」盖了这种诡异建物。我个人的诠释是:有钱人就想要一个幽境似的秘密基地好隐藏不可见人的g当。&辟剖析。你过奖──容我继续说。